地球南北磁力线并非严格对准地理正南正北,这种现象被称为地磁偏角(Magnetic Declination),其本质是地球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不重合导致的。要理解这一现象,需要从地球磁场的起源、两极差异以及长期变化规律三个核心维度展开:
一、核心原因: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 “错位”
首先要明确两个关键概念的区别 —— 地理两极和地磁两极是完全不同的 “极点”,二者没有物理关联,自然不会重合:
由于地磁两极由外核液态金属的运动决定,其位置本身就与地理两极无关,自然会产生 “错位”:目前(2025 年)地磁北极大致位于加拿大北部埃尔斯米尔岛附近(约北纬 86.5°、西经 164.0°),距离地理北极约 1200 公里;地磁南极则在南极洲东部威尔克斯地附近(约南纬 64.1°、东经 135.8°),距离地理南极约 2800 公里。
这种 “错位” 直接导致:地球磁场的磁力线(从地磁南极出发,回到地磁北极)必然偏离地理正南正北方向,形成地磁偏角。
二、地磁偏角的具体表现:“东偏” 或 “西偏”,数值随地点变化
地磁偏角的大小和方向(东偏 / 西偏)并非全球统一,而是由地点的经纬度决定 —— 本质是 “该点到地磁两极的连线” 与 “该点地理子午线(正南正北线)” 的夹角:
举两个典型例子:
日常生活中,指南针指向的是 “地磁北极”,而非地理北极,因此必须根据当地地磁偏角修正,才能得到准确的地理方向(这也是航海、航空、野外勘探中必须考虑的核心参数)。
三、额外知识:地磁两极还在 “移动”
更有趣的是,地磁两极并非固定不变,而是在持续缓慢移动,甚至历史上曾发生过 “地磁倒转”(即地磁北极和南极互换位置):
地磁两极的移动会直接导致地磁偏角随时间变化—— 例如我国上海,1950 年地磁偏角为西偏 6.5°,2020 年已变为西偏 4.5°,70 年间减少了 2°,这也意味着 “指南针的修正值需要定期更新”。


